【文献管理篇】文献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未分类7小时前发布 admin2
1 0

上一节我们分享了文献筛选的方式以及文献归纳的方式,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文献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文件夹分类

我们下载文件后,不要一股脑的放在一个文件夹里面。这样既增加找文献的时间,又不利于管理文献,应该尽量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进行合理的分类。以下三种分类方式仅供参考:

第一,按照研究方法分类。比如量化研究专门放一个文件夹里,质性研究专门放另一个文件夹里。

第二,根据不同理论进行分类。比如数字-空间联结现象主要有两种解释理论,可以分别放进不同的文件夹中。

第三,根据不同视角进行分类。比如关于新质生产力。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视角


其次,文献命名策略


其实,文件下载后,对其如何进行命名也是有讲究的。比如在前面加上作者名和发表时间,这样有利于我们的文献归纳和精准搜索;也可以在某些重要的文献前面加上一些编号,以突出这些文献的重要性。


不难看出,通过上述的分类形式,不仅可以提升我们检索自身文献库里面文献的效率,也有助于我们的文献归纳能力,更能为今后的文献综述撰写打下基础。所以说,做科研并非一日之功,不仅需要前期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各种细枝末节,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Q:为什么要整理文献呢?就不能边看边写吗?


A:文献梳理是做科研、写论文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准备得好,对于我们研究的开展和论文的写作是有极大帮助的。这就像造房子一样,地基打得好,房子才会牢固。具体而言,我们梳理文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可以理清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一个学术问题都有他自身的发展脉络,如果不了解,就很难预判该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也就很难做出一些创新性的研究。比如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不同时机是怎样发展的?现在有哪些局限性?等等。都需要我们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才会对他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说,各类项目申报书上都会有文献梳理撰写这部分内容,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检验申报者对所选问题历史发展脉络的了解程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也是如此。


第二,能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就如牛顿所说的,“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种方式,肯定前人所做的文献。如果我们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不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就会很容易产生自认为发现了一个新领域,但实际上前人已经做过充分讨论的情形,同样也会盲目自大,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浪费学术资源。


第三,能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不管是学位论文还是期刊论文,都会有问题提出或者说文献综述这一部分,它的目的就是要引出已有研究的不足,然后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给提出来,体现出自身研究的价值所在。那这就需要我们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


此外,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人就可以解决的。因为不同时期,研究者的认知水平会受到当下的知识基础、科技发展的制约,所以只能解决他们那一代可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也会由于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出现疏忽和纰漏。因此,作为学术研究的后来者,就是要不断的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中发现不足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延续前人研究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漏洞以进行弥补,又或者在原有的领域之上发现新的问题和方向。这,就是选题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对文件进行梳理,可以让我们理清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研究、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有一位学姐,在读博的三年期间,真正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就只用了半年,其他的时间都是在做文献梳理的工作,这一过程中充分掌握了很多材料。她为什么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可以写完一篇博士论文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通过大量的文献和材料梳理,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选题方向。第二,在梳理文献和材料的过程中,会进行深度的思考,而不断的产生认知迭代,这样便会知道哪些文献和材料是与选题高度相关的,哪些是不相关的,从而对选题方向和论文的写作有着清晰的认识,产生“下笔如有神”的情形。


下一节将分享文献梳理要重点注意一些问题,欢迎关注跟进。


[email protected]

如果有任何问题和想法,欢迎来信探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霁时春晓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